“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作业设计和实施能力

91百科网 18 0

“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新定位作业功能,构建作业体系,回归育人初衷,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作业设计和实施能力。 我们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作业设计和实施能力。

明确正确的工作思路

过去,很多作业都是重复、低效的机械练习,让学生谈作业时“丢脸”,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因此,教师有必要明确正确的作业观念。 教师在考虑作业时至少应考虑四个因素。

一是体现育人本质。 教育要回归“人”,教师思考如何布置作业也必须回归“人”。 我们不仅要注重作业的“数量”,更要注重作业的“质量”。 我们不能只追求分数,而要注重育人。 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学生需要被关心而不是敷衍,需要鼓励而不是惩罚,需要通过作业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

二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不能偏离人的发展规律。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设计符合成长规律的作业。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式灵活。

三是充分发挥与学生的沟通作用。 作业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中介,是学生与教师心灵沟通的桥梁。 通过作业,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通过作业,我们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关于教学的讨论。 对于文科作业,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本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的反馈和评论对学生来说也很重要。 科学作业是检验老师教学效果的“探测器”。 课程内容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点需要进一步讲解,通过看作业就可以知道。 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晴雨表”。 “学生是否听懂了讲座,还有哪些薄弱环节,学生可以在作业中得到全面的反馈。

四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作业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出现应该反映学生的活动和发展,而不是成为控制学生的手段或服务于其他目的的工具。 作业和教学共同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各项能力的提高。

重视作业的学习

一方面,教师应加强作业理论研究,探索作业规律,寻找设计有效作业的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对具体作业的研究应立足于课堂教学,将作业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和备课一样,要从课程目标出发,设计清晰、有针对性、典型性、举一反三的课程。 重点是迁移应用程序。

1. 研究任务内容

作业内容应以提高学科核心能力为目标,提高作业训练效率。 具体来说,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科学的。 首先,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标准化作业,而不是想到什么就布置什么。 其次,作业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是否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是否围绕每个课时、每个单元进行设计。 最后,教师要控制作业的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体现科学的设计范式。 二是代表性。 练习中类似题型较多,教师应进行筛选,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题布置给学生。 能做同样的题型就可以了,没必要用“题海战术”。 教师要多设计提高核心能力的作业,注重高阶思维、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学科代表性。 三是育人。 作业内容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以知识为基础的认知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态度和心理素质,塑造健康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回归健康的理念。全面教育,彰显生命意义。 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2. 研究任务类型

好的作业类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案工作的意见》和总局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均提到要增强考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和探索性。 这是考核评价的新方向,也为教师创新作业设计指明了道路。

综合工作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思维方法来优化工作内容、组织概念进行新的表述、检验概念、发现关系或提出改变,重点解决工作的碎片化和工作利用的简单化。 问题。

探究式作业是引导学生在分析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或者让学生改进已有的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解释事物的发展。 开放作业是引导学生分析一类问题,没有固定答案。 此类作业首先考验教师对知识类别的掌握。 因此,设计此类作业需要教师加强研究,根据品类特点,选择综合探究、阅读分析、评价感知、创意写作等体现高阶思维的作业形式。 ,并设计良好的评价方法。

应用作业是设置生活场景,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能力等应用到不熟悉的情境中,以便在新的情境中操作,用活动代替原来的书面作业。

拓展性作业立足于教学内容与课外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回忆、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在丰富的指导下,课外内容,独立连接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为提高学科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3.研究作业时间

合适的作业时间也是体现作业设计水平和效果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心理学认为,作业需要控制在适量的范围内。 太多的作业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教师要考虑几个方面:不同年级合理的作业时间、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的时间、不同科目的作业时间、独立作业的时间。

老师的作业动作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作业设计和实施能力 作业 育人 布置 学科 效果 第1张

作业内容来源于教学活动,也服务于教学活动。 因此,教师需要将各项作业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

1、布置作业的方式要三多三少

首先,多布置情景实践作业,少布置书面作业。 作业内容应来源于现实生活。 重视学生实践经验的重要作用,增加体验性、参与性作业的比例。

二是多安排可扩展的任务,少安排机械重复的任务。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陈明清老师在讲解人大制度相关知识时,发现学校附近的工地施工影响了学生的自学和休息。 。 她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们帮助人大代表写一份解决工地施工扰民问题的方案。 运动。

三是多布置差异化任务,少布置一刀切的任务。 教师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和要求来满足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因材施教。

2、作业时间的管理有两个方面:

一是管理科目作业时间比例。 学校各学科组必须根据教学进度设定各学科的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学校、年级组、班主任必须考虑总体作业时间。

二是管理不同年级的作业时间总量。 学校要结合学科特点,合理规定不同年级的作业时间要求,严格控制作业总量。

三、作业评价与反思应重点关注五个方面

一是鼓励。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评论中。

二是注重发现问题。 教师不仅要修改所有作业,还要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跟进指导,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和改进功能。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 教师不仅要关注作业的结果,更要关注作业的过程和习惯。 这一点在综合作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也许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失败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看到学生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给予适当的评价。

四是注重课程标准。 作业设计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学生学科核心能力,体现课程性质,建立教学-作业-评价相一致的评价体系。

第五,作业反思注重提高成绩。 应允许学生多提出建议,不断修改作业设计,提供相应的作业包,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作者 | 谢娜,单位:上海市教师培训中心

来源 | 转载于《现代教学》,删除了部分内容。

结尾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转载此文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 我们尊重原创性。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为你的每一次“点赞”和“浏览”感到高兴

标签: 作业 育人 布置 学科 效果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