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建筑学本科2019-2021:某互联网大厂算法工程师

91百科网 23 0

#BG

2014-2019: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学士

2019-2021: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统计学硕士

#工作

2020-2021:京东数数字节实习

2021年: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算法工程师

2022年至今:某中型互联网公司算法工程师

一个关于建筑的不太好的故事

回想起来,我高考选择建筑的原因和很多同学是一样的:高考成绩够了,而且当时建筑行业还比较火。 当时的我还不够成熟,对“建筑设计师”的理解是理想主义的、浪漫的。 同时,我也没有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深入分析,所以盲目地选择了建筑专业。

我的本科学习其实并不是很顺利:设计课成绩中等,竞赛得0分。 我学的最好的课程是概率论和建筑力学(笑),但我熬夜了(跳出这个圈子后我会再回来)。 你看,这种“反人类”的共度良宵的方式,居然是专业的做法,真是不可思议),而且我的头发还没有停止掉。

所以在大二的时候,我有一个模糊的感觉——我应该考虑换专业吗? 后来综合考虑自己的优势和建筑行业的客观情况(我是门外汉),终于下定决心,大三转行。 但那时我已经错过了转专业的窗口期(我所在班级的大一、大二基本上没有转专业的门槛)。 这也是我第一次为“拖延做决定”付出沉重的代价。

没有极限,只要你努力,真的可以做到

当我决定转行后,我综合分析了自己的条件和行业的客观情况,确定了自己想转行的目标专业。

优势

如果你理工科思维好,你把理工科的基础公共课程都学完了(这对于转理工科很重要),你就如预想的那样有资格在这个学校学习。

缺点

建筑学等理工科专业基本是遥不可及的,可能竞争力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

当我大三、大四的时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概念方兴未艾。 当时我觉得“大数据”未来会越来越深刻地赋能各个行业,所以我选择了与此相关的东西。 专业很可能会让你未来的路走得更宽。

确定了大方向后,为了避免再次犯“想象专业和行业”的错误,我选择了几个具体专业,尝试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专业的真实就业情况和经历。专业。 。 主要结论大概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太热门,而且导师的学生也很优秀,所以我可能无法竞争。 不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统计学相对来说没有计算机那么强,但是以后的就业和计算机有重叠,而且还有很多额外的选择,最后我决定攻读应用统计学硕士学位。

朝这个方向,我制定了A计划和B计划:A:优先考研,B:同时准备跨专业考研。 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跨专业考研”的B计划,让我在专业统计课程和数学方面学得更加扎实,帮助我实现了跨专业考研的小目标。

交叉保险的一些经验

1.提前积累相关专业经验,如相关辅修/竞赛/项目/论文经历

2、选择目标院校/专业时,要明智。 比如你相对于目标院校/专业的主要生源来源有一定的优势。

3、在联系导师之前,一定要了解导师/导师学生的方向,阅读论文,在联系导师时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找到正确的方向,成就感就会回归。

读研究生的时候,我过着充实而幸福的生活。 基本上,课程学习、比赛、实习我都没有错过。 我终于找到了把重点放在课程学习上(而不是猜测评分者可能喜欢什么),我的成绩基本上处于我专业的前列。 我还参加了数学建模、数据算法等比赛,在比赛中结识了很多朋友。 最终我成功找到了两份实习,一份是京东数科的寒假实习,一份是字节跳动的暑期实习。

图/读研时的第一次比赛

图/翻了半天找到了工作证

求职故事

2020年秋招期间,各大厂商的算法岗位就已经比较忙碌了,网络戏称他们为“灰烬见证者”、“诸神的黄昏”。 反思具体招聘细节,一方面,时间不断提前,甚至6月份就开始提前审批。 对于9月初才开始投简历的同学来说,发现陷阱会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难度也明显增加。 简历的基本要求是会议论文或大中型工厂的实习经历。 面试阶段的难度也有所增加。 面试时的算法题基本都是leetcode中等难度。

可能还有其他形式的问题。 还记得某公司第三轮面试,要求我直接用代码实现xgb算法(不调整任何包,从自定义数据结构开始)。 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感觉是:这家公司的算法坑应该被填上。 这显然不是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事情。 不过,如果不用去大工厂找工作,对于国企事业单位来说其实并不难。 我记得当时我班很多同学都去了国企,年薪20-25w左右,还能工作,生活平衡得很好。

毕业后,我去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从事算法工作。 我当时拿到的offer比较一般,不是这家公司的SP级别——没有期权,现金部分总共40万左右。 现在回想起来,“优惠抽奖”这个环节还是蛮有趣的。 大致就是这样,A等待B报价,B等待C报价,C等待A报价,直接锁定循环,最后直到10月或11月才抽奖。

我当时加入的部门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部门。 主要做广告算法,与公司利润核心直接相关,所以相对“稳定”。 没听说有同事被裁,有的同事还拿同样的工资。 我从北京转到成都(羡慕)。 但后来我负责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也想换个“压力小”的环境,所以我就主动辞职了。 离职后,我休息了一个月左右,才重新开始投简历。 现在的我,大概不敢再说出这样任性的话了。 毕竟,互联网整体市场形势已经恶化。

再次求职的时候,我选择了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也是我现在的工作),也是算法方向,主要做推荐和智能营销。 从薪资方面来说,还是增加了一些。 虽然在互联网程序员中不算高,但也算“还可以”的水平了。 总的来说,我对自己目前的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 工作团队氛围很好,工作节奏可以接受。 我晚上9点30分下班,早上6点30分或7点下班。 我还有精力去探索其他领域。 可能性。

图/我即将硕士毕业时参加的一个奇怪的活动:我从上海东方明珠塔步行205公里到达杭州云栖小镇参加2050活动。 到达目的地后,我变成了残疾人,只能使用轮椅。

如今,计算机求职越来越难,更不用说算法岗位了。 我感觉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种好的职业,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 在准备从事计算机/IT/互联网之前,一定要讨论一下自己对这个行业的需求和理解,多跟业内人士交谈/请教,不要“刚走出一个坑,又进另一个坑”。 ” 总之,这条路并不好走,不要冲动,不要盲目。

关于算法定位的一些思考

1、选择:类别很多,不同方向差异很大。 例如:nlp和cv领域最近深受chatGPT的影响。 GPT 尚未对推荐/广告/营销算法产生很大影响。 另外还有风控/反欺诈/新能源/自动驾驶等算法岗位,情况也不一样。 如果你真的想搞算法,可以提前多了解一下再选择。 不要只专注于一个地方。

2、求职:受经济环境影响,互联网行业基本处于寒冬。 算法工程师的需求变小,找工作非常困难。 顶级会议/顶级期刊/实习经历是门槛。 最近,甚至还有有学历的。 趋势。 相比互联网,你更容易去的地方是各种车企、国企、科研院所。 我个人觉得这些地方都还不错。

永远在路上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一直在为很具体的事情而努力。 虽然它帮助我实现了一定的目标,但我也逐渐认识到这种做法带来的“视野和思维的局限性”。 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人的欲望总是越来越大”。 本科时我以为从建筑坑里爬出来就心满意足了。 现在我还是不自觉地想要像我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一样。 例如,我会动不动就羡慕我的朋友。 工资70+或者80+,你也会羡慕965这个国企的工作节奏。 因此,如何平衡“欲望”与“活在当下”,如何找到成长的方向和方法,是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也想对那些“想闯祸”的同学们说,学历、专业、工作经历只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步骤,而不是限制我们的枷锁。 如果你想做,就去做吧。 如果你这样做,你可能不会成功。 如果不做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那些在建筑学/工作中苦苦挣扎的朋友和同学应该尝试一下其他的事情,他们可能会突然开悟。

-结尾-

作词:LX

标签: 算法 联网 求职 导师 国企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